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刘纯银(资深时评员)
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自2024年6月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接诊近1万人次,甚至一号难求。医生指出,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4月14日光明网)
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塑造完整人格、开拓人生可能性的必经之路。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社会关系的建立到职业道路的铺垫,教育如同一个多维度的成长引擎,推动着个体与世界的深度连接。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起,儿童青少年存在厌学症状越来越多,以致不少儿童医院出现“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的状况。这如同教育“竞技场”上亮起的红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用身体投票拒绝踏入校门,我们该警惕的或许不是孩子病了,而是整个教育生态发了烧。要知道,人毕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校和家长不能期待所有孩子都是标准的好学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完成学业。
其实,拒绝上学及其相关问题,不只是我国儿童青少年独有。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同样的情况(我国情况稍高,大概在20%以上)。当越来越多青少年有“拒绝上学”倾向时,我们该清醒认识到:这不是一代人的脆弱,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不少家长把教育焦虑演变成医疗危机,片面期待医生施展“心理魔法”让孩子重启上学程序。这种“头痛医头”的功利疗法未必有效。殊不知,孩子的拒学行为诱因是多方面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孕育的“症候群”。正如网友所抱怨的,当分数成为丈量童年的标尺,孩子们不过是用身体力行诠释着“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解开孩子“拒绝上学”这个结,需要一场多方联动的“心理”攻关。家长要像拆解俄罗斯套娃般,层层剥开“必须上学”的执念,发现藏在焦虑外壳下的真实诉求;学校需在知识流水线上安装“情感减震器”,让教室不再成为压力倍增器;社会更要打破“唯学历论”的魔咒,给人生赛道设置更多元的路标。正如北京儿童医院推出的向日葵成长部落,教育本该是播洒阳光的园地,而非修剪个性的苗圃。
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早已警示世人:强求整齐划一终将制造悲剧。当“拒绝上学门诊”挤满迷茫的青春,我们该医治的不仅是孩子受伤的心灵,更是整个社会扭曲的教育观。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按时打卡的“上学机器”,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因此,家长们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带小孩去看“拒绝上学门诊”,不如以平等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许多拒学儿童并非拒绝学习,而是害怕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压力,或者无法承受父母的过高期待,从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被重视”,才可能打开沟通的大门,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成才。
图源:央视新闻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