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交警”发布了一段足以“震惊四座”的交通违法视频——
一男子在高速路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双眼紧闭、瘫倒在座椅上那种),持续了1个多小时,车超速狂飙了100多公里……天大的幸运是,没有造成交通事故,只是被记6分、罚款400元。其给出的理由是,太困了,于是打开了智能驾驶。
不过,这份“幸运”显然不常有。
有报道显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驾驶人因为盲目信赖智能驾驶而引发事故的情况逐渐增多——有人疲劳状态下强撑上高速,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便打起瞌睡,最终因自动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并规避已经变道的货车而追尾;有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分心,未及时发现车辆方向偏移,慌忙接管时操作不当,直接冲向山体侧翻……不久前一起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涉及智能驾驶,引发了极大关注。
(图源 《青岛日报》)
毫无疑问,近年来,我们一直朝着方方面面的产品都更智能、更智慧的方向不断努力,也在人工智能的可替代性上不断探索、实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具体到智能驾驶,当然也在逐渐进步。如今,不少机动车已经能够实现自动跟车,车道、车距保持,有变道车辆或障碍物及时降速、刹车等操作,也可以解放双脚,实现更轻松、便捷的驾驶,但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完全信赖技术和机器、彻底“大撒把”、任凭四个轮子去“勇闯天涯”呢?
龚先生觉得,这事儿,还不行。
这首先涉及对智能驾驶的认知问题。智能驾驶等于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吗?
按照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汽车智能驾驶共有L0至L5六个级别。L0-L2为辅助驾驶,需人工全程监管;L3-L5逐步实现系统主导;L5为完全无人驾驶。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市面销售的车辆,最高属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也就是L2级别。划重点就是,人们现在能买到、能上路的车,还停留在辅助驾驶这一步,相关技术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负担,不能主导驾驶,更何况路况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人依然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双手更不应该离开方向盘。
其次涉及一些商家虚假、夸大宣传的问题。面对上述驾驶人开启智能驾驶后在高速路上睡觉打呼噜的“勇猛”操作,龚先生很想问的是,咋就这么不要命?
这种“大撒把”的“自信”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商家的推销和安利。据报道,一些车企在宣传时,有意无意混淆自动驾驶分级概念,夸大辅助驾驶性能,把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宣传成“L2+”“L2.5”甚至“L2.999”。与此同时,12315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共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5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22.4%,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为智能辅助系统失灵、中控黑屏、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面“锁电”、篡改或拒绝提供汽车数据、虚假或“超前”宣传具有远程智能泊车或自动驾驶功能等。
通过这些报道和数据不难得出一些结论,比如,一些商家的宣传不可尽信,宣传是宣传、功能是功能,中间不能画等号;机器、技术、系统,等等,出错的概率并不低,有些错误、失误不会伤及安全和性命,有些就很难说了。
(图源 新华社)
不少人习惯于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言外之意,要有成年人的样子。能够拿到驾照、驾驶车辆的,按照法律规定,都是成年人。同样源自法律的是,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诸如商家的话能不能全信、机动车的“智能驾驶”功能该如何实验和掌握、方向盘能不能彻底松开这些问题,成年人应该有更准确、成熟、理性的判断,绝不能稀里糊涂、盲目乐观。真出了事,不管是要了自己的命还是别人的命,亦或是伤及公共安全,商家也好、销售也罢,都不可能替你负责。
交通事故,不管因何而起、责任在谁,只要造成了伤亡,都是一场悲剧,也会给受害者家属及他们的家庭造成深深的创伤。如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或许更令人惋惜。
拥抱新技术、尝新尝鲜,当然无可厚非,也是人生可以有的态度,但任何时候,安全都是一条底线,个体的安全、群体的安全、公共安全,都不能“拱手相让”,而必须“牢牢把握”。
(工人日报)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