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松锦决战。
洪承畴兵败被俘,绝食拒降,只等一死。
然而,他充满争议的后半段才刚刚开始。
比之作大明臣子的前半生,洪承畴的后半生更为神秘,对历史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洪承畴被俘后,大义凛然,拒绝招降,只求一死。
皇太极并不急,他深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把洪承畴的状态调一调整,由慷慨赴死模式调为从容就义模式再说。
皇太极将洪承畴关了起来,慢慢来。
随后,陆陆续续有投靠满清的汉人,包括一些洪承畴以前的下属,前去劝降,都被洪承畴怼了出去。
处理过纠纷的朋友都知道,对于处于敌对情绪的人,先让他骂一骂,情绪发泄出来了,后面有可能“好好说话”。
随后,范文程出场了。
见到范文程,洪承畴继续大声怒斥,发泄怒火。范文程也没有回怼,也没有提什么招降的事情,先和洪承畴聊起了古今之事,谈天说地。
整个过程,范文程都没有劝降,他只是通过谈天说地来观察洪承畴。
回去后,范文程汇报:洪承畴可以招降!
原因是:在聊天过程中,曾有一块灰尘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屡拂拭之”。
对衣服都如此爱惜的人,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洪承畴并非不想活了,不过是心理上仍不能割舍忠孝思想而已。
那么,如果新恩能盖过旧恩,给他一个台阶下,他就能被搞定了。
随即,皇太极对洪承畴倍加礼遇。
功课做足,皇太极出场了。
五月初四,皇太极亲临太庙,来见洪承畴。
洪承畴继续大义凛然,不肯下跪。
皇太极不做计较,只是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亲自解下身上貂衣,披在洪承畴身上。
洪承畴被“搞定”了。
次日,洪承畴带着祖大寿等人,正式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由于洪承畴投降实在出乎意料,因此,各类材料对这个过程说法颇多、浮想联翩。
最离奇的说法是:皇太极宠妃大玉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太后,以美人计“搞定”了洪承畴。
之所以“美人计”这种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大行其道,还是因为世人实在难以理解洪承畴为何投降。
当时,没有人相信洪承畴会降敌。
崇祯甚至判断他必死,已经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洪承畴平日的言行,颇有忠臣之样。
后来,大清定天下,洪承畴的母亲以大义怒斥洪承畴。有母如此,可见洪承畴自小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乏忠义思想的。
正因如此,洪承畴初被俘时,确实大义凛然,只求一死。
然而,一旦被关押,时间慢下来,一切又不一样了。
从容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热血沸腾,气血上头,将一些情绪压倒一切,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死了就死了,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
然而,要想从容就义,冷静下来了仍然选择死亡,就要有真正的信仰了:你真的愿意为了这件事情,放弃所有一切吗?
洪承畴受过忠义教育,有忠义之情,见到手下兄弟多战死,自然有慷慨赴死之情,然而,忠义并非他深入骨髓的信仰,他还有许多不甘心的地方。
洪承畴很有才干,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他的方略几乎平定了起义。
即便是这场失败的松锦决战,也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多加干涉,强迫他急进兵才为敌所趁的。
被俘后,皇太极派了一些先投降的人来劝降洪承畴,既是让洪承畴“发泄”,也是给洪承畴展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人都不如你,在我大清都得到重用了。如果你洪承畴投靠大清,还怕没有一展雄才的机会吗?
范文程与之谈古论金,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范文程必然夹带了私货:大清绝非一般“胡虏”,大清天子也与古代中原天子并无二样。
最后,皇太极出马,宽容大度,不计较其他跪拜,只是嘘寒问暖,表现如同古代贤君,
又解衣披裘,以示爱惜之情。
如此,满清皇帝的“新义”,盖过了大明天子的“旧恩”;满清君臣生动的新气象,压住了抽象的华夷之分;为满清重用,一展雄才的个人愿望,消解了为大明效死的气节。
洪承畴,降了。
刚投清的几年,洪承畴表现得异常沉默。
无论是效力大明还是大清,洪承畴一般都是很有思路的人,时不时就来个方略,高屋建瓴。
然而,自1642年五月降清,至1644年四月,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洪承畴却异常沉默。
这两年里,在处理与明议和、进取方向等事宜中,皇太极君臣都有过激烈的讨论,范文程、张存仁、祖大寿等人都提出了各种留于史书的方略,但洪承畴却极不寻常的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存于史书的方略来。
而皇太极对洪承畴也是比较防范的,让他在家,不得随便出入。最多只是咨询一下意见,没有让他任事。
以至于,后来满清入关后,关内的官吏、人民甚至不知道洪承畴已经降清了。
直到李自成入北京,洪承畴才再度活跃起来。
1644年三月初六,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了。
由此判断:大顺军必然已经逼近北京!
四月初四,清军誓师南下,“往定中原”。
其间,范文程等人都提出了各种意见,但洪承畴依然沉默。
四月十三,进至辽河时,传来消息: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祯自尽!
随即,多尔衮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以应对新局面。
此时,沉默已久的洪承畴终于说话了:集中力量,完全可以一战除掉流寇!我们“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缴,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从选择主要对手,到进军路线、进军节奏,再到针对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不同的战胜之法!
这才是高手的方略!
此言既出,与会文臣武将无不赞同,多尔衮立刻采纳,传令三军,立刻进军!
十五日,又传来吴三桂乞师的消息。
此时,清军中许多将领担心吴三桂有诈,犹豫不决。
洪承畴再次力主抓住机会,联吴攻顺。
山海关一战,清军大胜,入关!
随即,洪承畴又提出了堪称关键的“定鼎之策”。
1、严禁杀掠,整肃军纪。
以前清军入关,是与敌国交战,烧杀掳掠是削弱敌国。如今,清军入关,是“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严禁杀掠!
2、麻痹旧明官吏,安抚明吏民,减少敌对;
同时,洪承畴又提出:打出为明报君父仇的旗号,麻痹明吏民,并“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减少敌对!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建议哭祭崇祯,优待明宗室,以此进一步减少敌对。
3、对李自成穷追猛打!
这些方略,成了大清初入关时的基本方略。
初入关时,清军八旗不过20万,关内地盘不过京畿附近地区,无论地盘、兵力都远远不如李自成和南明。
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方略,大清稳定统治,麻痹南明,剿灭李自成,迅速站稳脚跟,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势力!
说其为定鼎之策,并不为过。
在大明时,洪承畴是救火队员,此时,洪承畴又成了救火队员。
清军南下时,下达了“剃发令”,引发了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更是使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多尔衮大惊,只好把多铎召回,让洪承畴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灭火。
后来,李定国发威,连连击败清军,大有恢复南方之势。
满清只好又搬出洪承畴去坐镇湖南,灭火!
洪承畴的套路倒是很稳: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军事上,洪承畴稳扎稳打,以守为主,不求急胜。
政治上,洪承畴多方笼络附近有影响力的人士,作其工作(这个过程中,没少被人骂得狗血淋头),将其纳入统治集团,借其力安定形势。
同时,以残酷手段镇压起事的民众。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过分保守,战功廖廖,但洪承畴到哪里,哪里的形势就逐渐稳定了下来。
功成之后,洪承畴又给大清挖了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造就了后来的“三藩之乱”。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上疏:云南不易治理,应该让吴三桂留在那里,世代镇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闹了八年。
随即,洪承畴又挖了一个更大的坑。
洪承畴建议:应该以汉人养旗人。旗人可以不必为生计劳碌。
这坑,直接导致后来八旗堕落,不再堪用。
很难理解,洪承畴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建议。
云南确实难以治理,明代就以沐英一家世代镇守,清代仿照明朝的方式未为不可。
然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家世代都是皇亲,与皇家关系非同一般,关系可以保障。即便如此,沐家在云南的兵力也是被严格控制的,云南的军队也并非完全由沐家统领。
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何许人?他虽为“汉奸”,但对与清室关系并不紧密。而且,留镇云南的军队,悉数为吴三桂长期统领的军队!
留吴三桂在云南,迟早要出事,以洪承畴之明,不太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至于“以汉人养旗人”的提议,就更是莫名其妙了。
明代养大量的皇家宗室,这些宗室不必干活。后来,这些宗室膨胀到百万,其岁给超出了大明一年的田亩赋税总收入,成为大明的沉重负担。而且,关键是···这些被养的宗室后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屏藩大明。
这些情况,曾为大明重臣的洪承畴全部看在眼里呀!
再者,“以汉人养旗人”,短期来说,最得利的是满洲旗人呀!关他洪承畴什么事情呢?他提出这个方略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捞呀!
这个提议,莫名其妙!
吴三桂出于什么目的,提出这两个意见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两个超级大坑。
洪承畴有雄才。无论是为明效力,还是为清效力,他都有出众表现。
洪承畴的人生不缺乏故事,无论是降清时神秘的“大玉儿美人计”,还是后来与吴三桂的“养寇自重”说,都令人浮想联翩。
客观的说,明清易代之际,他确实为天下快速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大明的叛臣,大清的“贰臣”,只此两点,终究让人对他尊敬不起来。
1642年,洪承畴被皇太极抓获。他宁死不降,可营帐内却突然来了一位美女,两人深夜对饮,共度春宵。几天后,洪承畴再次见到这名女子,她站在皇太极的身边,含情脉脉看着他。
顿时,洪承畴泪流满面,跪地投降,自此彻底臣服于皇太极。
洪承畴,是崇祯最信任的臣子,也是明朝边防赫赫有名的将领。
自从他戍守边关,皇太极就没有睡过一场好觉。
松锦决战,皇太极兵行险招,顺利将洪承畴抓了起来。
他没有为难洪承畴,而是想要招降他,可无论皇太极用什么方法,洪承畴都无动于衷,他宁死不降,还常常向南而跪,遥拜明朝皇帝。
最后,皇太极实在没有办法了,便想到了美人计。
他听说洪承畴爱好美色,便主动寻来不少美人,并下了重金悬赏,只要谁能劝说洪承畴投降,他就给谁加官进爵。
但无论什么办法,洪承畴就是软硬不吃。
最后,皇太极忍痛又给他送去了一个美女,就是文章开头的女子,没想到这一次,洪承畴不仅和这位美女聊得火热,深夜对饮,还忘情地共度了春宵。
几天后,这名女子的真实身份揭晓,她就是皇太极的庄妃,科尔沁草原的嫡出公主,未来的孝庄太后。
洪承畴看着皇太极身边的女子,顿感对方的诚意,自此欣然跪拜,俯首称臣。
以上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言“庄妃劝降”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洪承畴为什么要投降于清朝,他又为清朝做了哪些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翻阅了正史。
在正史的记载中,洪承畴投降于清朝,并不是因为美色所迷,而是源于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
可能不了解历史的朋友,没听过洪承畴的名字。
但他确实是崇祯时代,为数不多的将领。
洪承畴非常擅长打仗,也曾屡建功勋,深受崇祯皇帝信任。
1638年,崇祯为了加强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把正在剿匪的洪承畴,从陕西调到了山海关一带。
自此以后,皇太极就开始头疼了。
此前的明军不堪一击,而洪承畴到来之后,明军和满清军队周旋了好几年。
这个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作“松锦之战”。
洪承畴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后来叱咤风云的摄政王多尔衮,根本撼动不了他,身体大损,不得不请求皇太极的支援。
而在这场战役里,洪承畴迟迟等不来援军,基本上可以算孤军作战。
但即便是这样,他死守松山,城中粮食殆尽,也不愿投降,还能继续硬挺。
如果明军给点力,可能这场仗都不至于输。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太极动了劝降洪承畴的心思。
皇太极的眼光确实不错。
洪承畴能力强,忠心耿耿,打仗剿匪都是一把好手,最关键的是,洪承畴非常有声望,只要他投降了,那么,明朝就会有一大批官员跟着投降。
1642年3月,迟迟等不来援军的洪承畴,被皇太极活捉。
皇太极没有杀掉洪承畴,但也没有对他很好,而是一步步用计谋瓦解他的心智,逼迫他投降。
刚刚被俘的洪承畴,意志非常坚定,他宁死不降,一心想着为国捐躯。
皇太极严防死守,生怕让洪承畴自尽。
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洪承畴开始了绝食。
面对他的绝食,皇太极无动于衷,他任由洪承畴自尽,然后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如此反复几次,再强大的意志都会被瓦解。
因为,人是天然有求生意识的,当洪承畴徘徊在死亡边缘,他的求生欲开始膨胀,但无论洪承畴自尽几次,皇太极都会在关键时刻,把他拉回来。
而明朝朝廷也送了好多助攻。
大家并没有想着去营救洪承畴,因为,无论是崇祯还是其他明朝官员,都觉得洪承畴必死无疑,就算皇太极不杀他,他也会自我了断。
据说,崇祯还为他举办了哀悼仪式。
一方,是一次次救你于生死边缘的皇太极;另一方,是已经为你举办了哀悼仪式的君主。
如果你是苦苦绝食求死的洪承畴,反复几次之后,你的心里,也会百感交集吧?
反复几次之后,皇太极发现,洪承畴求死之心,没有那么强烈了。
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派人劝降。
皇太极派了不少人去劝降洪承畴,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曾经的明朝将领或者明朝官员。
此举,有2个目的:
有句话说得好,良禽择良木而栖。
皇太极处处展示自己的君王格局、胸怀,展示投降后的美好生活,目的就是进一步瓦解洪承畴的意志,并暗示他,只要投降,一定会受到重用。
范文程是满清的重臣,后来还成了文臣之首。
去劝降洪承畴时,他是非常受宠的吏部尚书,而他的劝降很高明,只字未提“投降”的事情,一直在谈古论今。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们谈话的内容,不过,我们也可以大概知道,他们都聊了什么。
无非是“满清皇帝,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真正的忠,应该是忠于民,而非忠于君”等等,有利于洪承畴完成投降后心理建设的历史典故。
在聊天过程中,洪承畴的衣服上落下了一块灰尘,他不动声色地把灰尘拂走了。
范文程当即断定,洪承畴不会再以死明志了。
他高高兴兴回去向皇太极报告:
“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取自《啸亭杂录》)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将死之人,是不可能这么爱惜自己衣服的。
而一个爱惜衣服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到了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很笃定可以拿下洪承畴了。
因此,几天后,他就去亲自见了这位明朝大将。
作为女真的大汗,皇太极可谓诚意满满,但洪承畴却不行礼、不跪拜。
一般的上位者,可能都会生气了,但皇太极没有。
他主动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身上衣服单薄,还直接脱下自己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最终,这一系列的举动,彻底征服了洪承畴。
他觉得,皇太极能为自己做到这个份上,确实算得上一位礼贤下士、识人用人、值得追随的君王。
就这样,他跪地磕头,请求投降。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二十四》:“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以上情节,记载于清朝正史《清史稿》之中。
在请求投降的次日,皇太极就举行了盛大的投降仪式,安排洪承畴和其他要投降的将领,一起向自己俯首称臣。
我想,到了这一刻,洪承畴不会认为自己背叛了祖国,因为,他虽然背弃了大明王朝,但是,他没有背弃百姓,他认为,在皇太极的带领下,百姓应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的确,我们必须承认,崇祯皇帝的才能,比不上皇太极。
在皇太极的一系列操作下,最终,洪承畴坚定选择了皇太极为新一任追随的主人。
或许,在他看来,投降满清,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照顾年迈的母亲、娇滴滴的妻子,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百姓。
那么,投降后的洪承畴,真的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吗?
必须承认,投降后的洪承畴,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做实事。
只是,他以为的明主皇太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满清对汉人一直有成见,处处在提防。
表现上,皇太极对洪承畴礼遇有加,可实质上一直在提防他,甚至连出门的自由都没给他。
好在,这样的日子,洪承畴没有过很久,因为皇太极突然去世了。
他的爱妾海兰珠因病去世,悲痛的皇太极在寒冬腊月跑出去打猎,最后生病而亡。
30岁的多尔衮趁机夺了兵权,把8岁的顺治帝推上了皇位。
很幸运的是,多尔衮也是枭雄,他非常欣赏洪承畴的才华,也给了他发挥才能的舞台。
南下攻明,洪承畴提议“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多尔衮全盘采纳,直逼北京,顺利入主中原。
此后,洪承畴担任过太保兼太子太师,也管理过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还兼任总督军务并管理粮饷;
他还好几次入职内院佐理机务,提的建议被多尔衮全盘采纳……
在事业上春风得意,洪承畴也没有忘记保护百姓。
清军入关时,他强烈建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夺财物,最终保住了百姓们的安定,使不少地方免遭洗劫。
他为大清的建立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制度方面,洪承畴建议清廷采取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国家机构;在文化方面,洪承畴极力倡导满人的汉化,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毫无疑问,他的所作所为,实实在在地保护了许多普通百姓,也为满清入关后的社会安定起到了大作用。
但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来看,他绝对是有罪之人。
在为清朝效力的过程中,他也杀了不少抗清义士,背叛祖国,忘恩负义。
那么,洪承畴的晚年结局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洪承畴的晚年。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平定了云南,洪承畴不忍云贵地区的百姓疾苦,主张暂缓武力手段清除明朝余部,先赈济百姓。
可没过多久,洪承畴就因为年迈体力不支,被迫选择了回京。
1661年,顺治驾崩,康熙继位。
69岁的洪承畴请求退休,议政大臣们商量后给了他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荣誉爵位,可世袭四代。
康熙四年,73岁的洪承畴去世。
乍一看,洪承畴的晚年似乎过得还可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事情的真相是:
顺治和多尔衮虽然重用他,愿意听取他的建议,但从来没有真心相信过他,没让他真正进入决策层。
因为洪承畴的汉化主张,满清上层学习了儒家文化,对忠君思想有了初步认知,普遍认为洪承畴的“变节”是不忠的表现,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表面上来看,洪承畴官职很高,可满清贵族都看不起他。
到了康熙年间,他身为大学士,却常常找不到说话的人,非常孤独。
在政治上,他也宛若孤家寡人。
从官职上来看,区区三品的荣誉官职,和洪承畴的功劳十分不匹配。
换言之,满清待他,从未真心。
而他,也不曾被家人理解。
投靠满清时,他年迈的母亲痛骂他是“不忠不义”的畜生,到死也不曾原谅他;他的弟弟更是不屑与他来往。
他极力争取要保护的百姓、江南士人,也都谴责他不懂礼义廉耻,更有甚者,直接写对联骂他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
这个对联的意思是,上联缺“耻”,下联缺“八”,即无耻的王八。
他追击的抗清义士们,更是恨不能要了他的命。
……
在这些人心里,洪承畴最完美的结局,应该是在松锦之战中战死,或者是在被俘后自杀身亡。
活下来,他就是耻辱,降清,更是耻辱。
因此,晚年的洪承畴,非常孤独,但索性,他还能自我安慰:在清朝正史中,还算正面形象。
但他没想到,这种自我安慰,到了乾隆时期,彻底化为了泡影。
全面接受了儒家思想的乾隆,以儒家圣贤自居,开始褒扬忠君爱国之人。
而洪承畴,被他拎出来,当做“叛明”的典型。
乾隆认为,洪承畴的“叛明”罪过,远远大于他在清朝的功绩,毫不犹豫地将他列在了《贰臣传》中。
不知道在九泉之下的洪承畴,知道后世对他的这些评价,是否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2023-05-05 14:38:52
2024-09-01 09:07:00
2024-09-24 09:39:10
2024-11-03 09:20:24
2023-05-05 17:50:20
2024-09-01 09:22:34
2024-09-24 09:53:56
2024-11-03 09:36:05
2023-05-05 21:02:42
2024-09-01 09: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