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应运农耕文化而生,其中闪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哲学,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是先人立身处世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极具个性的科学和文化遗产。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饺子则是冬至不能少的食物之一,虽然各地风俗不同,南方吃汤圆,但是大部分还是以饺子为主。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在冬至吃饺子吗?这里面是有典故的。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古时候到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
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有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是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后世以医学著作闻名,但是事实上他最开始为官出身,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实则医者仁心。
但是他返乡之时,正是冬季。当时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忙碌于医治百姓的冻伤,但是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并且除了冻伤以外看病的人也很多,张仲景心心念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他叫徒弟搭了个棚子,为穷人舍药治病,支上大锅煮起了娇耳。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开棚施药。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当时的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这就是饺子的由来,今天人们物质条件好起来,防寒的衣物穿上了,饺子在寻常时候也可以吃了。但是我们仍然不会忘记,一家团圆时那口饺子的味道。
饺子,它是新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一碗饺子,包着万物,包着人们对来年吉祥、希望、幸福的心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铸造了华夏子孙的灵魂,浸入到每个人生活瞬间之中。
2023-05-05 14:38:52
2024-09-01 09:07:00
2024-09-24 09:39:10
2024-11-03 09:20:24
2023-05-05 17:50:20
2024-09-01 09:22:34
2024-09-24 09:53:56
2024-11-03 09:36:05
2023-05-05 21:02:42
2024-09-01 09: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