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论见黄河口|东营吕剧出海,文化碰撞中的共鸣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29:00    

近日,东营吕剧走进韩国庆熙大学,非遗传承人王玲玲以一曲《王小赶脚》引发韩国学子惊叹。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戏曲展演,更是一次跨文化的深度对话。当韩国学生举起手机录制吕剧表演、试穿戏服模仿台步时,文化的边界在互动中被悄然打破。东营区以吕剧为媒,生动诠释了“文化碰撞引共鸣”的深刻内涵。这场交流的背后,蕴含着艺术体验的共情、传播方式的革新与文明互鉴的深意。

通过互动体验的共情设计打破认知壁垒。吕剧在韩国的展演突破了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沉浸式互动实现文化解码。活动中,韩国学生试穿吕剧戏服、模仿花旦台步的环节,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身体实践。吕剧《王小赶脚》中蕴含的民间智慧,构成了跨越文化藩篱的通行证。剧中赶脚人王小与雇主之间的诙谐互动,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与幽默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韩国观众在会心一笑中读懂的,不仅是山东方言的韵律之美,更是对底层生活诗意的普遍理解。舞台艺术的非语言表达特性,搭建起超越文字的文化桥梁。王玲玲的水袖翻飞与台步变换,与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的肢体语言形成奇妙呼应。戏曲程式化动作中蕴含的情感密码,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新的解码可能。

借助技术赋能的叙事革新扩大传播半径。东营区的文化出海实践,彰显了数字时代非遗传播的智慧。活动现场,摄影图片、视频资料与真人演绎构成“三位一体”的叙事矩阵:黄河入海口的壮美风光为吕剧铺设地理语境,艺术特点的图文解析构建认知框架,王玲玲的现场演唱则注入情感温度。这种多媒体叙事策略,恰好契合传播学中的“多模态话语”理论,通过视觉、听觉、文本的多重刺激,帮助异文化受众跨越理解门槛。当《王小赶脚》的唱段通过其他媒介流向更广阔的受众时,吕剧已从地方戏曲升维为数字时代的文化IP。这种“用户共创”的传播模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本真性,又赋予其适应新媒介环境的生命力。

依托平等对话的价值重构培育文化认同。此次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平等对话的场域。活动不仅让吕剧“走出去”,更邀请韩国太平舞专家姜俊荣分享韩服与舞蹈的融合艺术,形成文化能量的双向流动。当吕剧的诙谐叙事遇上太平舞的典雅韵律,差异不再成为障碍,反而转化为互鉴的基石。“真人真声的吕剧体验,让我们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温度。”这句话揭示文化共鸣的本质,它不仅是审美层面的欣赏,更是价值层面的认同。韩国师生对吕剧“特色”的赞叹,实则是通过“他者”视角重新确认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这种跨文化碰撞中的价值重构,为非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方向——既保持文化根性,又开放包容。

东营吕剧的韩国之行,恰似一扇观察文化碰撞的棱镜,它折射出传统艺术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智慧。未来,随着更多“东营元素”在跨文化场域中闪耀,我们或将见证传统文化在碰撞中涅槃,在对话中永续。(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