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宝盆”变身“强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39:00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_安徽要闻】

4月27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专项活动——大科学装置衍生成果路演对接活动在安徽创新馆举行,由大科学装置孵化培育的企业携带众多行业领先的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作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正成为合肥科技创新的“聚宝盆”,不仅支撑着前沿基础研究的突破,更成为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强大引擎。

那么,如何挖掘大科学装置产出的前沿科技成果,并充分激活其价值呢?合肥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主动发掘、人才赋能、资本助力、场景牵引等举措,推进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让科创“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成果转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去“聚宝盆”里“寻宝”,挖掘有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合肥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开展科技成果发掘工作。“以前,我们的科研成果就像被关在实验室里的‘宝贝’,不知道怎么走向市场。”中科焓能(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张伟介绍,在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的帮助下,作为科研人员的他,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赋权转化和同步辐射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成立了公司,专注于氢能产业核心原材料催化剂、膜电极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

解决了“找得到”的问题,“谁来转化”成为关键。合肥深知,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才。为此,合肥积极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建设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将科技产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进行体系化推进,已培养出约110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五懂”学员。同时,依托安徽创新馆,在当地培养了约1500名技术经理人。

“过去科学家不懂市场,企业看不懂技术,现在有了专业人才穿针引线,成果转化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合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专业人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让大科学装置的“技术语言”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市场语言”。

资金是成果转化的“血液”,而全周期的金融支持必不可少。合肥打造“基金丛林”生态,从种子基金的“育苗”到产业基金的“壮苗”,覆盖企业从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创新“拨转股、股转债”模式,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形成高效联动,目前已完成1.9亿元股权投资,撬动近10亿元社会资本注入。与此同时,依托“科大硅谷”启动的36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中试放大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降低转化成本、缩短产业化周期,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

技术落地还需要应用场景的“土壤”。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公司”,通过“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常态化开展科技型企业场景服务全流程对接。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技术,在场景创新公司的助力下,其全球首创的太赫兹光主动成像安检设备如今已在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上岗”使用,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如今,合肥已布局13个大科学装置,累计衍生200余项科技成果,孵化近50家科技型企业,聚变能源、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面向未来,合肥并未止步。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发力,推动大科学装置与企业深化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同时强化与沪苏浙、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城市等合作交流,提升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水平,奋力打造大科学装置开放合作生态样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