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媒:关税风暴中,中国被视为安全港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7:33:00    

美国《纽约时报》4月9日文章,原题:关税风暴中,许多公司将中国视为最安全的港湾 美国对其他亚洲国家征收的重关税使中国成为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因为这些公司在全球贸易动荡中不敢草率作出决定。

尽管美国对中国征收了高额关税,但美政府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一连串贸易税及其下一步行动的不确定性,都鼓励了一些企业在中国继续生根,这恰恰与美政府的目的完全相反。

对这些企业来说,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生产和采购地,因为它削弱了这些企业将生产或采购业务分散到越南、印度或其他亚洲国家的动力。

此外,美国挑起“关税战”后所引发的混乱局面,让企业对于因通过大幅调整供应链而增添更多动荡因素心存忌惮。面对持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企业纷纷选择坚守自己所熟悉的模式,即与中国供应商或制造合作伙伴保持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特拉维斯·路德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丹佛、生产竹纤维床上用品的公司创始人,他说:“目前,继续留在中国并把在中国的业务做好,是每个人的策略。”

路德本周参加了一个美国企业家会议。他说,和其他与会的企业负责人一样,大家并没有花时间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也没有撤离中国的想法。相反,他正与中国商业伙伴合作,寻找降低成本或开发新产品的方法。成本优势只是中国成为商品制造首选目的地的一个方面。“如今,成本优势甚至都不是大多数企业留在中国的原因。”路德说,“更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中国拥有非常成熟的制造和工程流程。”

目前,大多数美国工厂无法与中国的制造能力、产能和速度相媲美,即使关税侵蚀了中国的成本优势。此前,一些美国公司以及跨国公司选择将部分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对大多数公司而言,美国并非一个可行的选择。路德表示,曾有一位顾问告诉他,要在美国建造一个用于种植和加工竹纤维的工厂,至少需要花费600万美元。在竹子生长所需的数年时间里,他还得为从中国进口竹纤维支付关税。

更换供应商是一个艰难、昂贵且耗时的过程。将整个供应链彻底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资金——除非企业清楚政府政策的走向,否则它们都不太愿意去这么做。

一家国际制造企业的高管表示,鉴于美国方面看似随意的决策方式,公司根本不可能基于此就作出“将业务从中国转移出去”这样长期的决策。这名高管说:“游戏规则似乎每天都在变。感觉我们除了按兵不动,别无选择。”

根据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研究报告,美国最近对多个国家加征的关税,尤其是对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加征的高额关税“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迁走的动力。野村证券表示,尽管中国仍面临着因更高关税带来的重大挑战,“但对其竞争对手施加的更广泛的关税大网,可能会在无意中巩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萨拉·马西经营着一家为美国公司提供外贸咨询服务的机构。她称,当关税在各地都很严苛时,人们往往会维持现状。在当下的制造业领域,人们更倾向于维持与中国的合作现状。马西说:“如果大家都受到了关税冲击,那肯定会让一些人不再去另寻出路。因为人们会想,至少我们清楚这个供应商能为我们提供什么,而且在关税冲击之前我们对他们的服务也很满意,所以为什么不继续维持这份满意呢?”(作者若林大辅,宋波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