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长诗,最早在中学课本上,大家就熟悉了。《琵琶行》中优美的行文和绘声绘色的描写,是这首诗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尽管这是一首在描写白居易参加一个弹琵琶的歌女之后的感慨诗歌,其中白居易最后哭湿衣衫的行为让人有点感动,但是仍然不被许多人所理解。
有些人甚至认为,整篇《琵琶行》,不过是两个卖惨的人在相互卖惨,琵琶女卖完惨之后白居易接着卖惨,但是白居易却哭湿了衣服,实在是令人费解。那么,这首长诗真的只是在卖惨吗?
确实,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在卖惨,但如果这只是一篇诗词名家的卖惨文,那么,它就不会被写在教科书里,也不会千古流传下来。这首长诗里所蕴含的内容,其实比你想象的还要丰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 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说这首长诗之前,就先需要了解一下白居易在写它之前的简单生平。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的唐代宗时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官宦子弟,他的爷爷是县令,他爷爷死后,他爹也当了县令,此后还升了官。可以说白居易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于那些从底层出身的诗人,还是非常好的。
同时,得益于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白居易对曲乐,也有自己一定的见解。
白居易剧照
如果说白居易后来能够在官场上成功和他的家庭出身无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在公元802年,年仅30岁的白居易就考中科举,当了一个小县城的县尉。不过,这个小官只不过是许多中了科举的学子的一个中转站,但凡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入仕学子,很快就会升迁。
白居易作为一个勤奋的天才(5岁多便会写诗,很小就对诗的韵律有了自己的理解),他的脑瓜子也是相当好用的。在第二年,也就是他31岁的时候,白居易便成了翰林学士,也就是许多古装剧里面那个很多中了科举的人会担任的重要职位。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光从文字上来看,好像也很一般,不过他的真正含义,在唐朝时却远非常人能够想象。当时翰林学士便能够参与到朝廷核心机密政事,成为皇帝的心腹,而此后的翰林学士,则有很大的几率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也就是说,白居易在31岁的低龄,便成了唐朝核心政治圈的人物,在古代文人圈中,这也是极为少见的。不过,是成也处于核心圈,败也处于核心圈。白居易32岁时,便担任了向皇帝劝谏的左拾遗,也就是说劝谏皇帝或者在一些事情上帮皇帝出些主意。
这个时候的唐朝皇帝是唐宪宗李纯,是安史之乱之后的难得的好皇帝。这个皇帝小时候的事也有点有趣,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在皇位上抱着问他:你是谁啊?他回答道:我是第三皇帝!看得出来,这位皇帝年少时便不一般。
不过,白居易虽然经常劝谏他,而且他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是,这位从乱世中走出来的皇帝,也渐渐厌烦了,有时候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有时候甚至皇帝要向大臣诉苦,说自己提拔的人,怎么这么不懂事,老是和自己作对。颇有点唐太宗和魏征的味道。
但皇帝还是忍了,白居易在辞官复职以后,仍然得到了重视,担任了太子左赞善大夫(相当于负责太子读书等闲事),依然处于皇家权力的中心,虽然后面太子早早去世,但白居易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切顺利,那么等老皇帝驾崩后,他一样有可能是朝廷大臣。
只是这个时候,他和皇帝的距离就远了。
而后发生的一件事,注定了白居易是不能顺顺利利地当下一朝皇帝的大臣的。这件事,堪称是唐朝时期的耻辱,这就是著名的唐朝宰相被刺杀事件。
一天早上,当宰相武元衡像往常一样去大明宫上早朝的时候,突然遭到了刺杀,并且刺客一举成功,这个刺客不是别人,正是地方节度使李师道,翻译过来就是唐朝藩镇的割据军阀李师道。
但不管怎么说,唐朝虽然在安史之乱后变得对割据藩镇失去了强大的约束力,但总得来说,还是中央王朝,就像是战国时期的周国,周天子虽然式微,但仍为天下共主,诸侯表面上还是要给一定的面子。
这件事,当然让唐朝的中央官场炸了锅,试想,一个割据军阀,连当朝宰相都敢弄死,更何况他们这些虽然在平常人眼里的大官。整个官场,这个时候,都在看皇帝对这件事的态度。
然而,因为唐朝这个时候正在收拾另一路割据军阀,无力两线作战,便对这件事忍了下来。在此期间,白居易虽已离皇帝有一定距离,可对这件事非常激愤,要求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但这无疑是不给皇帝面子,除此之外,也想为好友武元衡讨回公道。
当皇帝的何尝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年轻气盛的白居易如此态度,就像是对天下说皇帝软弱无能一般。
这个时候的唐宪宗,已经忍无可忍,便将这个“讨厌”的白居易给贬到了江州当司马。当时很多遭贬谪的官员,都是调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当个副手,也算是唐朝官场的一个特色了。
这个江州是个什么地方呢?这个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虽然九江也不能说不好,但是对于白居易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了。
白居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祖籍是山西,后来出生在河南,从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上来讲,就以古代的交通运输情况和生活环境来说,白居易是非常难适应的。
又是被贬官,又是饮食生活上不习惯,这位极富才气的大唐诗人,便在心里憋了一肚子的怨气,正等着遇到一个机会抒发出来。
因此,当白居易发现了这么一个缺乏丝竹之悦耳的地方竟然出现了好听的琵琶曲,便留下来好好欣赏一番。
琵琶曲是悦耳的,白居易在听的时候,心情是舒畅的,但当琵琶女弹完后诉说起自己的平生遭遇之后,白居易的心情顿时就变得悲凉无比了。
琵琶女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色艺俱佳的女人,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颜值与实力并存,不过,颜值随着年华的逝去,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吸引人的东西了。
琵琶女第一句,就让白居易有了共鸣,琵琶女说她是来自长安的蛤蟆陵,而白居易也是从长安贬谪到江州的,这可不就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状态了么?
而现在已然处于孤独凄凉境地的琵琶女,其实有着属于她自己的光辉历史,曾在京城,无论是专业的才艺评论人员,还是那些只想一睹美女面容的京城子弟,都非常追捧她,并且这段时间持续了不算短的时间,但在原诗句中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中,也为她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只是无论如何,这个光辉历史,可以说算是完全凭借着她自身的色也好,才也好而创造的。
只是后来的遭遇,也出现了一个不被许多人关注的一点,那就是琵琶女的身世。虽然诗句中没有体现她的家世,但她的家境,多半是贫寒的,因为古代家庭但凡能过得去的,也不会把女儿送到一个风月场所,从13岁学成琵琶这一句便能体现。
当然,古代很多风月女子,大多出身贫寒或者是家中遭遇了重大变故。一个可能连温饱都不能提供给孩子的家庭,自然不能给孩子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效教育,在琵琶女纸醉金迷的时候,她也丝毫没有办法能够让自己在年老色衰之后依然保持在她想要的那个生活水准之上。
换言之,即使她想自己以后可能会失去这自己认为的美好生活之时,她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她从小除了学专业技能以外,几乎也没有人给她在人生上的经验,这一点,从她后面选择嫁给商人,然后又抱怨遇人不淑的时候,便有所体现了。
这样的一个琵琶女,在亲人走的走,死的死的时候,便也落入了她的人生低谷之中。一个远离家乡,生活水平严重下降,丈夫不爱自己的红尘艺人,此时失去了几乎任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
而白居易为什么会哭得这么伤心,甚至是哭湿了衣服,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为自己遭受不公命运而感到悲凉。虽然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一旦有了相同的感受,心里的委屈,也会像喷泉一样爆发出来。
而白居易的委屈,在琵琶女身世遭遇的引导之下,也爆发了出来。
一个出身于官宦家庭,少年便有些名气,年纪轻轻便进入到了国家最高层的政治圈子中,才华与地位都难有人有所匹及,人生巅峰,也不过如此了。那前半生才华横溢的诗词,就像是琵琶女前半生的绝色美颜,那前半生位极人臣的地位,也像是琵琶女备受专业评判曲乐人士的赞扬一般。
可是这一切,仿佛如烟如云,时光轮转,一切便烟消云散,昨日之日便已不可追。而今日之日,今日的难过之日,却无时无刻地在折磨着他。
就像是老话说的,人可以接受从贫穷到富贵,但是极其难接受从富贵到贫穷。当由奢入俭发生在别人身上,如果这个人和我们的遭遇相差很大时,我们大概在心里是不会有很深刻的感觉的。但如果那个由奢入俭的人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自己也是那个被迫接受由奢入俭的人时,心境也就完全不同了。
现实中难以办到的事时,可能就只能交给做梦才能办到了。当琵琶女说的自己曾经梦见自己年少时,心里或是感动,或是悲凉,醒来已经哭花了妆。那么,处于同样心境的白居易,难道就没有梦到过自己意气风华,一时无两的时候吗?
好听的琵琶曲,对比自己听到的难为听的山歌与村笛声,那京城优越的生活环境,对比自己被黄芦苦竹包裹着的宅院,一切的一切,在有了自己前半生那美好的对比之后,现在的一切,越来越难以接受,并且此时的白居易,已经是44岁的孤独中年人,对自己的人生,更是感到心灰意冷。
但琵琶女的心境,其实可以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或者说一定会经历的心境,去日之人意气风发,今日之人孤独落寞,不管是谁,一定拥有过自己的辉煌,但当辉煌散尽之时,也很可能会出现如琵琶女一般的心境,白居易如此,普罗大众更是如此。
因此,在最后时刻,才会出现座中的人都在哭泣,而身为江州司马,这一不算是普通人的白居易,才会哭得最伤心,哭得是青衫湿。
看起来琵琶女只是在描述自己的遭遇,但实际上,描述的却是一个从好入坏,从奢入俭,从乐到悲的人生境遇,一个每个人一辈子可能都要经历过的人生境遇。
不过白居易贬谪之后,并非就这么在江州终老了,后来他还渐渐化开了自己郁闷的心结。最后,白居易还是回到了长安,最后安然在洛阳去世。这位年少成名,位极人臣,中年失意,晚年却得福的白居易,也许,也是在阐释着这么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人生起起伏伏,如有今朝失意,不妨坦然接受,终会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那一天。
2023-05-05 14:38:52
2024-09-01 09:07:00
2024-09-24 09:39:10
2024-11-03 09:20:24
2024-12-06 09:54:31
2025-01-04 18:05:21
2025-01-04 19:38:42
2025-01-04 21:41:42
2025-01-04 23:55:33
2025-01-05 02: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