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龙潭三杰是哪三个人(“龙潭三杰”:中央苏区时期的演艺明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7 09:50:15    


钱壮飞


1931年八九月间,曾经成功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内部,为我党获取大量机密情报,支援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并及时向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原特科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叛变,危及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安全的绝密信息,使中共中央机关和领导人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的钱壮飞,与胡底、李克农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他们先后转移到中央苏区,会聚于瑞金,并且都先后在国家政治保卫局系统任职。

时值中央苏区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渐次兴起,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文艺工作日趋活跃。尤其是1932年夏秋间筹备且正式成立的工农剧社,成为专门负责指导和组织苏区戏剧创作与演出活动的艺术团体,更是有力地推动了苏区以戏剧为代表的文艺事业的繁荣。胡底、钱壮飞、李克农三人素有文艺功底,能编会演,尤其是胡、钱二人一起在光华影片公司做过演职员。三人又长期从事隐蔽战线斗争,乔装打扮、察言观色、装模作样等技巧,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雕虫小技。所以,他们很快便登上了中央苏区文艺舞台,且很快崭露头角,成为明星。

第一次全苏大会召开前夕,由胡底、钱壮飞、李伯钊共同组织大会筹备会的文娱小组。他们为大会准备了两个剧目:一个是大会开幕时演出的《最后的晚餐》,由集体创作、钱壮飞执笔;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在会上演出的《黑人吁天录》。

《最后的晚餐》是根据达·芬奇的一幅同名油画构思而成的。钱壮飞通过画家笔下美与丑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兵荒马乱、逼良为娼的社会状况,揭露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剧中,胡底饰演主角樵夫,钱壮飞饰演法官,郑贻周、唐义贞分别饰演画家、樵夫妻子。他们的表演都很出色,演出效果出奇地好,获得大会代表交口称赞。

《黑人吁天录》讲述黑人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及奴隶们的反抗。剧中,胡底饰演黑奴,钱壮飞饰演侯爵,李克农饰演黑奴主,李伯钊、危拱之、蔡轫湘分别饰演黑奴妹妹、黑奴妻子和黑奴主之女。何叔衡也客串了一把,饰演法官。凄苦悲壮的剧情深深吸引并感染了观众,大家纷纷叫好。

这两场戏的成功演出,代表苏区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让苏区观众见识到“龙潭三杰”的表演才华。此后,他们还多次合作剧本,同台献艺。胡底、钱壮飞与李伯钊一起创作了为慰问红5军团而演出的话剧《为谁牺牲》。剧本写一个菜农被国民党军两次抓去充当白军进攻红军,两次被红军俘获,最终毅然参加红军的故事。剧中,有菜农妻子乞讨度日、卖唱寻亲的情节,极其感人。在台上,胡底饰演士兵(丈夫),李伯钊饰演士兵妻子,钱壮飞饰演蒋介石。演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竟在红5军团各部驻地——瑞金九堡等地连演一个多月。钱壮飞个子高且瘦,皮肤白净,脸形稍长,又善于模仿,由他饰演的蒋介石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说“演得太像了”。

1933年7月30日,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隆重举行庆祝第一个红军成立纪念日大型晚会,演出话剧《杀上庐山》。该剧由周恩来腹稿口述并最终审定,邀请胡底、钱壮飞、李克农共同执笔创作。这是中共隐蔽战线统帅与麾下“龙潭三杰”为苏区戏剧事业的一次联手创作。它还是红军众多高级将领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的一次集体亮相,红1军团的林彪、聂荣臻、罗瑞卿,红5军团的朱瑞、李卓然、黄镇等都上了台。李克农饰演阎锡山。

同年底,工农剧社为庆祝第二次全苏大会召开,排演了由胡底编剧、钱壮飞导演、李克农和石联星主演的话剧《沈阳号炮》。该剧是抗战剧目中影响很大的代表作之一,在二苏大会上演出后得到代表们的好评。石联星和饰演大官僚兼资本家的李克农演对手戏,她对李克农饰演反派的演技评价极高,几十年后仍赞不绝口。李克农善于演反派人物,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他演双簧也很有名气,头顶瓜皮帽,扎根小辫子,三步并作两步一上台,未及张口,就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这一年,胡底、钱壮飞、李克农还创作了第一部反映中共领导隐蔽战线斗争的戏剧作品《松鼠》(又名《红色间谍》),开党的隐蔽战线题材文艺创作先河。剧名取“侦探灵活如松鼠”意。剧情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白军连长潜入红军内部窃取情报,红军某部列宁室主任亦奉命打入“围剿”苏区的白军内部,策动白军阵前起义。彼时白军连长逃回本部队,把侦探红军的情报报告上级。列宁室主任机警巧妙地摆脱困境,趁机发动起义,带领一班白军起义加入红军,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全剧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们三人剧中分别饰演主要角色及配角,受到观众热情称赞。

人们对胡底的印象尤其深刻,他在舞台上塑造过很多角色,演技高超,人物刻画逼真。他饰演国民党的一个士兵,把劳动人民受欺凌、被强迫去当兵的内心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他饰演汉奸,使其丑态毕露,激起台下观众的强烈愤怒,高呼:“打倒汉奸走狗!”这些情景几十年后还留在当时观众的记忆里,可见他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之强。

第二次全苏大会开幕当晚,工农剧社为大会代表演出沙可夫编剧的压轴大戏《我——红军》。该剧讲述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在苏区工农群众及赤色游击队配合下,消灭敌人并活捉敌师长,同时引起白军内部哗变的故事。剧中李伯钊饰演小妹,胡底饰演靖卫团长,钱壮飞饰演反动师长,李克农饰演土豪,赵品三饰演赤色游击队队长,王普青饰演红军代表,王燊饰演士兵。其实,苏区的明星还有善演老年妇女,因而博得“老太婆”雅号的石淡峰(红军学校教员);享有“施家四姊妹”盛名的,来自台湾的“活泼伶俐、能跳能唱”的施英、施月娥、施月霞、施月仙;还有参与创办八一剧团和工农剧社,并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的赵品三也很有名气,“演戏的时候很像样子,化装个老头像老头,化装个青年像青年,很有一手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