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远离“圣母婊”。拒绝内耗。
第二句:尊重即可,少一点浮夸的恭维和客套。
第三句:要有边界感,要有身份、角色的边界感。比如,老师就是老师,妈妈就是妈妈。
第四句:真心热爱语文。不说爱一行干一行,也不论出于何种考虑选择了当语文老师,至少干了这一行无愧这一行。
第五句:分清名与实。举个例子:一篇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并不代表这篇作文就很好。它有一等奖之名,未必有一等奖之实。这篇作文及其背后一定有过人之处,但也许作者的署名只是挂名,更关键的是——有“一等奖”这个名额需要去填补。再比如,一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真是因为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吗?切中问题要害了?打中编辑了?很可能是因为杂志的版面空着,要填补,编辑也就勉强发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是名不副实?是名副其实?是有实无名?是有名无实?请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
第六句:重视考试知识,在学生的“智商”上努力;务必重视“情商”。“仁者人也”,一撇一捺,“专家思维”“复杂交往”双管齐下。培育一个好人,比培育一个考试机器更有价值。
第七句:真的花力气去研究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记叙?什么是描写?什么中心意思?什么是中心思想?什么是“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意思?……尽管语文有很多模糊的地方,但规则让人自由。日拱一卒,滴水穿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第八句:不贪求,毕竟胃口有限。与增加知识量相比,基础知识的运用自如更重要。比如,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个句子做到灵活运用了吗?不要像收破烂一样囤积了很多东西,却没什么用处。博采众长是对的,但那得采得百花酿成蜜,而且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值得。
第九句:读一点认知心理学(如具身认知)、脑科学,还有学习科学。没有脑科学、心理学支撑的教学,只是经验之谈。
第十句:联结生活,少一点纸上谈兵。一年级学了《秋天》,读到了“大雁”;三年级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读到了“栎树”;六年级学了《丁香结》,读到了“丁香花”,可学生不知道大雁长什么样,不知道栎树长什么样,不知道丁香花长什么样;问题是你教了那么多年语文,可能这几篇课文都教好多遍了,你也不清楚大雁、栎树、丁香花长什么样。教学方法单一,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直观性……为什么不从网上找个图片呢?这么方便的事。联结生活,名实对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十一句:分清口语与书面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它们的应用场景,在写作中将“告知”与“展示”结合起来。
第十二句:提取模式的能力。举几个例子: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模式,出现在《猎人海力布》《小木船》等课文中;课文《雷雨》与课文《海上日出》《观潮》有相同模式;课文《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狐狸和乌鸦》是相同的模式。从句子到段落到篇章,用模式贯穿,在可迁移性上用力。讲保质期更长的知识。
第十三句:重视思辨。比如,课文《亡羊补牢》中,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这个人为什么不把窟窿给补上呢?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中,为什么不是青蛙妈妈来找小蝌蚪呢?为什么鸭妈妈不把青蛙妈妈的特点说全了呢?——即使在低年级,也能够做到从生活、写作两个维度让学生明白。
第十四句:尝试新东西。比如,AI用起来,大概念研究起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老了”。我觉得还有比这个更残酷的,—— 一辈子什么选择都是正确的,但是连起来就是一个大错误。
第十五句:语文很有意思,很有意义,里面有很多“有限游戏”,但更要玩“无限游戏”。
2023-05-05 14:38:52
2024-09-01 09:07:00
2024-09-24 09:39:10
2024-11-03 09:20:24
2024-12-06 09:54:31
2025-01-04 18:05:21
2025-01-04 19:38:42
2025-01-04 21:41:42
2025-01-04 23:55:33
2025-01-05 02: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