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阅读——百年北京文学中的语文素养养成术”对话活动日前举办,与会嘉宾围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开启了一场文学与教育的深度对话。
作为“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百年以来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变迁,并且能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散文是一个真实的文体,基于我们真实体验的文体”。在张莉眼中,《散文中的北京》就是一百年来所有的作家在一起进行同题作文,共同讨论如何理解北京,以及北京为何如此迷人。而在《小说中的北京》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笔下的北京所呈现的不同气质。张莉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呈现了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关于《诗歌中的北京》,张莉特意挑选了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连接的作品,“诗人们理解的诗性的瞬间,其实更接近于普通人。而诗意是需要提炼的,我们需要深入的思考,但我们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梦幻的、甜蜜的诗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认为,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百年文学中的北京”系列丛书能提供有效且具体的帮助。首先,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重新感知周围的生活空间,关注北京的自然与文化细节,从而提升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其次,书中融合了不同作家多样的语言风格,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语言表达、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书中精选了许多故事性强的小说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的叙事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梁琦感叹道,“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为她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对我个人的教学而言,‘百年文学中的北京’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外素材积累的支架,而且也有助于让学生对北京有更为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嘉宾们的对话还谈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度阅读等话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学生沉迷于短视频,针对这一问题,吴欣歆强调了“升维阅读”的概念。“这个时代就是碎片化的、多模态的、各种媒介的都来辅助阅读的时代,谁都无法改变,那我们就索性沿着表达力回溯,去发现感受力和观察力。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作者身处的世界,但我们可以去看他笔下描述的世界,去思考为什么他会写那么多的名词,而自己却只能比较模糊地概括一个场景。这是我们要借助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升维阅读、升维写作的过程。”
张莉认为,人工智能阅读无法代替人自身的阅读体验。“人工智能可以告诉我们文章的观点,但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提取观点,还要深度理解这个作品的思路。人工智能可以告诉我们游泳很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但是游泳本身带来的海水的冰凉、身体的抽搐,包括我们在水里的愉悦感和畏惧感,都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 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张莉建议小朋友培养阅读兴趣,而青年人则应挑战有难度的深度阅读,警惕短视频等流量文化对注意力的控制。
互动环节,三位嘉宾就现场及线上观众提出的“如何借助阅读好作品提高孩子的写作”“如何从‘阅读’到‘悦读’”“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并给出实操性强的意见建议,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线上累计观看134万人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
2025-03-26 03:49:21
2025-03-26 10:46:29
2025-03-25 22:48:29
2025-03-26 10:49:44
2025-03-25 17:47:16
2025-03-26 10:52:35
2025-03-26 10:55:51
2025-03-25 21:58:35
2025-03-25 18:37:39
2025-03-26 00:30:19